文化化人 科教兴区
--津南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之路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家会更加重视企业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建设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特别是行政领导的高度关注。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要求,如何发挥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促进社会和谐;如何推进文化与经济、与产业融合,促进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认真思考、探究的深层次课题。天津市津南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津南区是天津市的环城区,地处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城市发展主轴的核心位置,总面积388平方公里,辖8个镇和1个办事处,全区常住人口57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1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经济总量由全市18个区县的第二梯队跨入第一梯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天津大道、津港高速、50万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如期竣工,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引领科技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7个示范镇、4个示范工业区、6个设施农业项目呈现雏形,“三区”联动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群众幸福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2010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5亿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以上,被征地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新生活。这些成绩的背后,不仅凝结了全区人民拼搏奋斗的汗水,也验证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双向互动作用。
一、倡导主流文化,着力转变理念观念,塑造人文环境
民不富,则国不强;民不稳,则国不安。“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区的关系,把富民放在首位,确定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津南”的主题,把就业、卫生、教育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区、镇、村三级劳动就业保障体系、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贵、教育水平低等问题,用具体实践和发展成果诠释“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政风带民风”、“民风促政风”的良性互动。一是大力弘扬“五加二、白加黑”、“宁可掉肉也不掉队”的拼搏奉献精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一个“五加二”就相当于一年增加了100多个工作日,五年就能够完成六年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快速发展的第一秘笈,更是聚集民力的第一法宝。二是加强环境建设,增强津南人的自豪感。五年中,津南区完成了7路4河的环境建设工程,实施了为期1000天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了1000万平方米的农民还迁房,津南区的外部形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津南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自豪感、荣耀感与日俱增。三是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共学、共创、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当置身于优雅环境中,我们会载歌载舞;当拥有了称心的岗位,我们会加倍努力工作;当实现了安居乐业,我们会向往更加幸福的生活。当这些都得到的时候,人的思想观念、文明素质、工作态度、生活方式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正如津南区委、区政府倡导的“城市化的核心不仅是建出更多的高楼大厦,而是塑造出一代又一代文明的市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念、有了这种思想、有了这样的成果,才使“攻坚克难、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成为津南区的主流文化,才使津南精神转化为津南速度。仅以财政收入为例,2005年18.1亿元,2006年25.7亿元,2007年35.6亿元,2008 年50.1亿元,2009年65.8亿元,2010年92.6亿元。
二、繁荣群体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文化的第一功能就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津南区委、区政府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入手,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津南区以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把文化阵地建到街镇、社区,将文艺演出办到企业、工地。津南文化艺术中心、津南图书馆、老年大学、海河柳杂志社、街镇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成为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吸引着不同兴趣、爱好群众的脚步和目光;《海下风情》、《海河柳》、《老年大学书画集》等地方刊物展示着津南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成果;激情广场大家唱、葛沽花会、海下文武高跷等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华、宣泄激情的舞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阵地,才使津南区的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到300余个,会员达到2万余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载体,才会使群众实现了由“过日子”到“享受生活 ”的转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舞台,才使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津南区步入了全国文化先进区的殿堂。
津南区把促进文化交流,作为引领群众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扩大交流领域和层次。从“百名博士当村官”,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工程,使科教兴区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更加务实。从“百名画家画津南”,到“翰墨情”书画义卖,使文化的社会效益与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实现了有机结合。从著名作家看津南,到小站文化研讨会,使津南人领略了学者视野、大师造诣。从TOP津城魅力再发现,到拍摄电视剧《小站风云》;从世界观赏鱼科普展,到国际盆栽赏石博览会、国际拳击表演赛,让津南人真正感受到文化对提升区域影响力、知名度的巨大推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交流,才使中国、世界更加了解津南,才让津南人真正读懂津南,才会带动津南人从“文化意识”向“文化自觉”的方向逐步迈进。
三、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结构调整
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能够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同时也能够形成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津南文化始于燕王扫北,发源于渔盐漕运,经历过小站练兵,得益于鱼米之乡,逐步衍生成以海河为链接的妈祖文化、海河文化,以小站练兵为纽带的军屯文化、稻耕文化,以宝成博物苑为代表的奇石文化、佛教文化。津南区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来抓,着力探究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从小站练兵园列入天津市旅游线路,到传承清末“十宝斋”文化精髓的泉圣阁文化展示中心接管小站练兵园。小站练兵园不仅是再现中国新建陆军成长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增加了古钱币、古瓷器、古陶器、佛造像、鸡血石等文物的展示功能,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品牌景区。在此基础上,津南区又实施了以高148米的“渤海观音”为标志的北方石林园、以打造国际休闲平台为目标的星耀五洲旅游度假区、以国际最大室内恒温戏水乐园为特色的天山米立方、以国际观赏鱼展示交易为依托的滨海观赏鱼科技园,以及中滨城、生物谷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小站练兵、宝成石粹、星耀五洲、滨海鱼趣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随着文化旅游线路的逐步完善,津南区聚集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富力、海尔、中信等知名房地产企业选择津南,看中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且包括由深厚的文化底蕴带来的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天山、碧桂园、京基等一批星级宾馆建设,已经说明进驻津南的房地产企业正在转变发展理念、拓展经营范围。华汇建筑设计、欣娱辉煌影视文化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选择津南,标志着津南的文化产业正在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延伸。历史文化的挖掘,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氛围的不断浓郁,催生出新兴的文化业态。文化已经成为推动津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必将结出更加耀眼的新成果。
四、培育现代文化,增强发展活力,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
先哲带领民众取得的实践成果是今天的历史文化,今天的实践成果也一定会为后人留下可以汲取和挖掘的宝贵财富。在以现代科技为引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文化,促进当今的发展,服务未来的繁荣。
津南区认真分析斯坦福大学造就硅谷辉煌、台湾清华大学带动新竹科学园区发展的实践,紧紧抓住天津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地处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无缝对接的区域优势,认真研究周边工业基地竞相发展的形势,精心谋划出一条科教兴区的发展道路。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优质科教资源的海河教育园区被引入津南区,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为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平台。与此同时,天津环湖医院、胸科医院、天津实验小学等城市功能开始向津南汇集,天津大道、津港高速、蓟汕联络线、地铁一号线、六号线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向津南延伸。津南区的发展定位正在发生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向“天津科学城、城市新中心”的重大转变。未来的津南不仅会拥有优质的科技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善的公共服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将由此衍生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更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拥有了科技资源的津南,没有停顿发展的思想,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在海河教育园区开工之始就提出了发展“教育经济”的概念,把招商引资的领域向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上市公司、楼宇经济延伸。正是由于这种延伸,才有了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天津大学国家科技园、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创新科存储技术公司、中能智能电网等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的企业落户,推动津南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根本性调整。当津南人看到海河教育园区巨大的公共体育馆时,便萌生出发展体育产业的念头。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念头,才实现了与世界拳击组织亚洲比赛中心的签约;正是由于放大了这种念头,才有了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天津主场落户葛沽体育馆。有了这种实践,体育产业就一定会在津南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目前,津南区正在以一种敏锐的文化眼光、高度的文化自觉、包容的文化自信、坚定的文化自强精神,按照“用文化陶冶人、用文化教化人、用文化培育人、用文化凝聚人” 的思路,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文化化人、科教兴区”战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民风,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是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能够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产业,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引擎。当我们因物质资源紧缺而困惑时,当我们因发展活力不足而迷茫时,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文化资源的挖掘,转向文化市场的开拓,转向对现代文化的探究,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永不枯竭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