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电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记《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1年6月22日,为期3天的《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开幕,国内外多位电磁研究领域专家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电力公司支持、北京大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承办。内容涉及国际上电磁场与公众健康的最新安全标准、电磁场与人居环境健康科研进展、公众对于电磁场的风险感受及沟通建议、民间独立电磁环境检测的公众响应……多个该领域的热点议题。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理事长张世友表示,伴随用电量的大幅增加,高电压、大容量的输变电设备进入到公众的视线,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风险问题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关于电磁场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以及电磁场标准应如何制定,只有全面了解信息,才有助于帮助公众在面临相关问题时做出理性判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误解与恐慌,从“辐射”之名开始
相对于手机、微波炉等家庭用电设备的高频电磁场,今天的研讨主题为电力设施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副主席 Ruediger Matthes 博士介绍: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建立关系的非政府组织 ,已经制定了国际指导准则,极低频指导准则适用范围为1赫兹-100千赫,使人们免受所有已确认健康危害的影响。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研究员杨新村介绍,电磁场环境健康问题涉及生物学、医学、流行病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门科学,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错误信息等因素均会影响环境健康问题存在的周期。另一方面,权威的健康风险评估结论有助于协助公众应对电磁场这类专业领域带来的困惑,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低频场健康风险评估结论:包括儿童白血病在内的低频场长期影响关联,其证据是薄弱的。因此,从健康角度出发减少暴露可获得的好处或改善也是不清楚的。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eeka I. Kheifets 博士将最新的有关极低频电磁场与健康的流行病学带给中国公众,她认为针对电磁场流行病学领域的及时科普,同样有利于公众的理性认识,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现今有效证据表明电力频率磁场不是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因素等。
近年来,中国多地曾出现民众对高压线等电磁辐射恐慌现象,曾担任过“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原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崔翔称:“由于各种原因,公众常常错误地理解了“电磁辐射”的概念,特别是将“电磁辐射”与“粒子辐射”(如“核辐射”)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产生了非科学意义上的“恐慌”和误解,带来了极大的负面社会效应。”他介绍,国际上并不采用“电磁辐射”这个术语,而是采用“电场”、“磁场”、“电磁场”这种更加科学、更加严谨的术语。
事实上,WTO曾明确指出,在电力线路、电缆、民房布线和用电设备周围,确实存在感应电场和感应磁场;而不是电磁“辐射”。
国务院参事、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和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沈梦培也指出,“辐射”二字造成了公众将感应电磁场和高风险的“核辐射”概念混淆,错误地把这种感应电场与磁场(或电磁场)称为“电磁辐射”。因此,沈梦培建议,在我国的相应国家电磁环境标准中,将“辐射”二字去掉。
澄清与解惑,用事实与数据说话
作为国务院参事、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和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沈梦培曾经亲历百姓反对新建电力设备—高压传输线和变电站的化解过程。他说,每次接到群众关于居所附近输电设备“有害健康”的反映材料,他都会邀请电力、环保和有资质的检测部门等,到现场做检测,并亲自参与其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向老百姓和政府官员说明, 无论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健康标准,我国的电力设备都是安全的。
沈梦培在现场也带来了检测设备:“欢迎大家亲自动手,进行测量,试一试电力设备周边的感应电磁场是不是在安全限值范围内……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向公众证实供电系统的公共安全性,向群众宣传用电的科学常识。”
荣幸的是,这也正是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的一直以来工作方向。据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赫晓霞介绍:“自2009年4月达尔问创办以来,我们为北京的100多处居民小区与家庭提供了电磁环境检测服务,只要在我们的网站上提出检测申请,都能得到我们的免费检测服务。实践证明,该项目能够有效缓解各类业主关于电磁辐射伤害的猜测困扰,成为同类民间环保机构中独特的科普方式。”
研讨会主要支持方之一、北京市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民间组织搭建平台,面向公众和媒体,传递国际上关于电磁场健康风险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促进关注电磁场与公众健康的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