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超 博 | 会员之家 | 资料索取 | 关于我们 | 帮助频道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中文版 | English  
文章阅读  2012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2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研讨会在京举行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
2012618
北京
    2012618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北京电力公司与达尔问环境研究所合办的 2012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电力公司等社会各界多位专家学者就电磁环境的科学与社会认知问题展开讨论,尤其对公众最关心的电磁环境安全与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继2011年的“工频电磁场与人居健康安全研讨会”之后,由民间环保NGO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承办的又一次电磁环境专题研讨会。
 
     由于公众的普遍关注,电磁环境问题已从单纯的科学和医学问题,扩展为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公众的关注焦点开始从高压线、变电站等极低频电力设施,逐步扩展到手机、无线基站等射频设施,甚至包括了离人们日常生活更加接近的汽车、节能灯及防辐射产品等。而且,由于科学上的电磁研究与社会的电磁认知之间沟通的不畅,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的缺失,公众对于媒体反复提及的电磁辐射问题产生了恐慌,对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主办方利用此次论坛,就电磁场问题面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了多角度的电磁环境知识科普,以此提升公众对于电磁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科学态度。
 
    针对于什么是辐射的基本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田德祥进行了主题演讲。他强调了环境中辐射存在的普遍性,介绍了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分析了辐射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澄清了将辐射“妖魔化”的谣言,指出辐射处处存在,并非如人们所想的恐怖,只要对辐射有正确的认知,做好基本的防范,就可以保证免除辐射的威胁。
 
    目前,公众对电磁环境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电力、移动通信、家用电器和防辐射产品等领域。研讨会上,资深电磁辐射检测工程师朱琨和环保部电磁辐射专家袁玉明分别就前沿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问题做了主题演讲。两位专家介绍了通信行业电磁环境的基本状况,指出无线充电将是未来电力传输的主要方式,但是无线电产生的高频电磁场给人的健康带来的风险则需要引起重视,这也是未来无线充电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
 
    来自印度的Padmasani Srimadhan女士分享了印度在电信行业电磁辐射方面的行动和状况,包括政府和企业在控制电信业电磁安全方面的努力以及普通公众对电信业电磁辐射的认知现状。她肯定了印度政府成立研究电信业电磁辐射专门委员会的行动,并列举了一些事实来说明,与中国一样,在印度国内,民众和各方力量都对电磁辐射的危害表示关注,希望相关方面能够促进此类知识的普及与解决。
 
    针对于人们对供电系统电磁辐射的担忧,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研究员沈梦培,结合“北京地区居住环境电磁水平调查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数据,指出供电系统的工频电磁场不会产生电磁污染。他结合调查数据表示,供电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人体来说是安全的,“中国的工频是50Hz50Hz工频电磁波的波长是6000公里,人体大小不超过2米,我们将一个人放到工频电磁波传播路径上,50Hz的工频电磁波‘扫过’人体时,是‘同相位的’,所以是安全的!”沈梦培还建议各方推动政府尽快颁布国家标准“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来让民众有标准可依,以消除顾虑。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达尔问环境研究所近几年来积极关注电磁环境问题,在北京市进行了持续的检测活动并制作了北京市电磁环境地图。达尔问赫晓霞博士就之前进行的“北京市公众24小时磁场曝露水平调查”做了汇报。在对100名来自不同行业 、不同工作性质和工作场所及居住场所的测试志愿者分别进行了24小时测试之后,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从事电力相关的配电室职业工作人员,其24小时的平均磁场曝露强度也仅达到国际标准(100微特)的1%左右。而对大多数测试志愿者来说,他们的平均磁场曝露强度均在标准的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之间,不需要格外担忧。
 
    原国家电网电磁影响实验室(上海)学科带头人、高级顾问杨新村就电磁场环境健康问题的科学性与社会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电磁场环境健康问题本身很复杂,是一个科学性与社会性交集的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讲,其实,WHO“国际电磁场计划”针对低频场的健康风险评估早已于2006年完成,针对射频场的致癌性证据评估也已于2011年完成,这均提供了有效的可借鉴的标准依据。然而我国卫生界在电磁场公共健康问题上尚与世卫组织存在脱节现象,媒体和宣传方也对专家的建议过于依赖,对WHO的研究知之甚少,而且盲目渲染从而导致“电磁恐惧”在国内蔓延,这不利于社会与公众健康,也不利于问题解决。同时,“电磁辐射”这个词的产生和传播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对此词经常产生误解和误用。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媒体和社会民众可以参照WHO相关权威研究,建立应对“电磁恐惧”的思想及方法。
 
    针对民众对电磁辐射风险的担忧,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工程师李妮分析了公众对电磁风险的感受,并给出了促进消除此种风险担忧的交流建议。她认为在消除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担忧问题上,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合作机制,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检测与传播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电磁环境认知领域,媒体一直是主要的传播者和参与者。来自竞报的谢军杰记者结合之前网络热议的汽车车内电磁辐射过高问题,对环保民间组织在寻求真相,平息民众担忧方面所做的努力做出了肯定。他表示,民间组织有强烈的责任心与参与领域内重大事件的意愿,能够提供全面且相对中立的调查数据,并与媒体能够良好配合,而且其特殊身份使其结论更易让大众接受。因此他倡导媒体与环保民间组织要加紧共同合作,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制订。
 
    当一个科学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转化为社会问题的时候,民间环保组织的独立性、公众性和客观性便在参与中凸现出来。本次会议由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承办,正是希望借助民间组织的公信力和桥梁作用,面向公众和媒体,传递国内外关于电磁环境问题的最新关注方向与关注热点,帮助公众科学的认识电磁环境问题的多重属性,进而尝试解决公众的心理焦虑问题。这也是民间环保组织在政府、企业、科学家、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渠道和平台的一次尝试,藉以提升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公共环境事务的能力,缓解国内围绕电磁环境问题的争议与担忧。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