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超 博 | 会员之家 | 资料索取 | 关于我们 | 帮助频道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中文版 | English  
文章阅读  郑彦英《中国风情》新书发布会
 

郑彦英《中国风情》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2年8月30日

  地点:中国作家馆

  主持人:何弘

  主要内容:郑彦英《中国风情》新书发布会

  主持人:我首先介绍到场的嘉宾,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先生,刘磊先生,副总编辑张水舟先生,大地传媒储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人何XX,海燕出版社社长黄天奇先生,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先生,河南省文学院作家副主编乔叶女士,还有本书的作家郑彦英先生,这本书从出版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咱们看一下封面,这个胶膜画是郑彦英先生画的,他是画家,同时这个字也是郑彦英写的,也是个书法家,上面还有篆刻,也是个篆刻家,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个小说家,散文作家,获过鲁迅文学奖,获中宣部五一工程奖等等等等一共30多个奖项,现在请黄天奇先生发言。

  黄天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郑彦英先生《中国风情》新闻发布会,我代表海燕出版社对此书的出版和郑彦英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感谢各位领导的莅临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可以关注,长期以来,外文版翻译成中文的比较多,但是中文翻译成外文的相继比较少,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我和郑彦英先生在一块聊天,他要写散文,介绍中国与中原的人文的风情,那么我们两个在一起一拍即合,推动一个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东西,我和郑彦英先生是多年的朋友,我对这个散文创作一直进行了关注,甚至深度的关注,他有什么好的想法,有什么好的作品,我几乎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够看到,或者是提前有什么想法,也得提前告诉我,所以他的第一本写散文的《在河之南》就是我的责任编辑,这些年郑先生他的散文主要是纪录生活和历史,以及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可以说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文笔非常好,作为责任编辑也是很高兴,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相信《中国风情》的出版一定会在出版界,文化界产生相当的影响,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先生发言。

  李佩甫:我跟彦英是同时进入专业队伍,同时开始写作,但是我跟彦英差别就是他才华横溢,诗书画是一个全才,而且尤其是我后来看他的散文,给我了很多感悟,我觉得彦英的散文创作是健康生活的一种写照,他先是文化散文,大散文,尤其是他对茶的研究,对诗书画的研究,对生活的某一种状,对地域风情研究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我想说的是,要想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请看郑彦英先生的《中国风情》。我觉得他在这方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比我们健康,都比我们快乐,我觉得每一个好好生活的人都要看一看这本书。

  何弘:彦英是一个小说家,首先作为一个作家来讲,写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写了两本,一个《在河之南》,一个叫《风行水上》,《风行水上》出版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论,叫自己歌唱和谐的降水,自己歌唱的,散文写作是这么一个套路。那么彦英是把小说家对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刻画描写的非常好,所以写人,写事特别生动,读起来特别流畅,不会像一般作家的散文那样读起来要么沉闷,要么很短,读郑先生的散文非常过瘾,小说家郑彦英得了散文奖,那么后来他又写了很多散文,他们父女联手再翻译成英文,做一个中英文对照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风情》是由彦英创作的散文,是由她的女儿翻译,中英文对照的一个散文集,这种形式在我们出版界是不多见的。这次中国作协搞这个出版翻译工程效果特别好,所以这次我们北京图书博览会作为另一个世界性的图书交流的一个盛会,我们海燕出版社能够非常有眼光的推出这样一部,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作品,最后向彦英表示祝贺,向海燕出版社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乔叶女士发言。

  乔叶:很高兴在这里见到这么多朋友,然后在这个大腕云集的台上,我也很容幸的能够发言,我每次发言都起到着别排在何弘后面,他说得特别全面,我好不容易想起的词,他就都说完了,但是还是要说一说。我是以一个散文作家和一个散文编辑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想法,因为我是以前写过好多年的散文,领导安排我到到散文选刊做工作,谈一谈我的想法,大概三个关健词,一个是毛边散文,郑主席原来是写小说的,他改成散文以后,他主要的风格就是毛边散文,他以典型的非常接近原生态的状况出现的,散文的风格非常地天然,非常地浑然。就是毛茸茸的,有一种生活的质地和感觉。第二个就是他的小说化散文,他原来是很好的小说家,穿越到散文里面又有卓越的表现,作为散文家也得了很多奖,生活经验非常扎实,生命哲理又很深刻,细节特别地精致,构成他小说散文话的特点,毛边化和小说化使得他外边是石头的质感,里面是美玉的品质。第三个就谈一谈这个封面设计和翻译,是郑老师自己的画,里面翻译是她的女儿的工作,里面有情感性的结合,形式展现的非常完美,我看到这个书以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评价了叫中国风很有情,《中国风情》完全可以这样解读,就是“中国风,很有情”值得大家好好地品位和欣赏,向大家推荐一下,谢谢大家。

  何弘:插一句,今天坐到台上的有两位是得了文学奖的,郑彦英是写小说的,现在写散文了,小叶是原来写散文的,但是现在写小说了。

  主持人:下面请本书的作者郑彦英先生发言。

  郑彦英:非常感谢北京这么多朋友和记者,还有我们出版集团的朋友,还要感谢我的朋友黄天奇,他昨天是开着赶过来参加这个会,我想说这本书天奇先生他一直关注我的创作,我就写点什么东西,他都知道了,有时候他不知道,我得告诉他,我在写什么,最后他就说咱们出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能够向国外推的这样一部散文,名字起叫《中国风情》,把我的散文突出来,我觉得很好,我再一折磨实际上我们选的都是和大自然有亲密关系的这种散文,比如说人和动物,人和山水,人和花鸟,人和土地,人和人,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整个整理完毕以后,我就觉得,实际上身边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邓州街头飞翔的白露,我把它写成文章了,而且还说很好,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养狗,很多人和狗都有很深的感情,但是有几个人专门为狗写一篇文章,而且写一万多字的关于狗的文章,对狗整个的分析,都是我接触过的一些狗。另外,我在当兵期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头,封闭以后自然就和大自然接触了,大自然就本真了,因为没有人去破坏,很多东西都写出来了,我总结了一个情况,我们这个人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能够诗意的栖息在大自然中,就看我们这个心境,就看我们热不热爱,其实它并不美好,我们要从中发现美好,我们认为美好以后,我们就发现我们很多琐碎的平时感觉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写作文章,我身边的很多人,你看看他们本人就是故事,我今天来的车上,还跟赵红主编讲一些东西,特别是身边的物都可以做文章,风情在什么地方,风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就会发现很多不一样,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发现的中国风情。

  我想说一下这本书的翻译,我跟黄编辑社两出这本书之后,就开始找翻译的人,找了很多大学教授,还有博士的,还有博士后的,他们说都说文学作品很难翻译,他有很多句子不像社论那么好翻译,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的人民日报输入到里面,就出来了,颠倒颠倒就好了,但是你这个东西没法,很多句子意思是很多解的,很多句子是有弹性的,而这个翻译不能有弹性,咱们的翻译家还许多掌握,我相信别国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也似乎有湿润的感觉,干燥的感觉,弹性的感觉,但是我们不一定会掌握到这一步,所以说我就感到这怎么办呢?教授都不愿意翻译,后来我孩子说,我来翻吧,因为她就是在大学里翻的,我说那尝试吧,可能挺好,但是孩子真正一进入翻译之后,她很辛苦,六篇文章,也就是8万多字翻译了半年还要多,经常一翻译到了早晨天亮,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说睡一会儿,但是睡又睡不着,又接着上班,经常把生物钟颠倒了,翻译完了之后,有一个好处,她很多同学现在在国外,有的读博士和硕士回来的,她把这个东西发给他们一看,他们一看都很吃惊,说你没有到国外去转一圈,说你怎么也能翻译成这个样子,孩子说,我没有到国外去转,但是我体会,他语言就是这么多,希望你们能给我修改修改,很多地方给他有所修改,还有她再找我的一个好朋友,英语教授,再拿给他看的时候,说我当初没有接有点后悔。所以这个事情做完之后,我感到很欣慰,我觉得是中国文学人家都以为很难翻译到国外,我发现中国的文学就是他们翻译的,咱们中国的翻译家做的很少,因为女儿对我充满着敬意,充满着爱,所以说她对我这个人,对我的文本是热爱的,由于热爱她才会翻译这个东西,正是像我们写散文,我们想写东西,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我们才能写好,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郑彦英先生这本书提出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因为他始终是贯穿着一个人的线,也是一直在提以人为本,郑彦英先生所表达的是也要以植物为本,以大自然为本,以树为本,以植物为本,这是这本书的命题,从这个地方给他一些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再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也期待着这本书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下面请媒体朋友提问。

  提问:您好郑老师,我看过您的一篇博客说《中国风情》是从眼睛里拷贝下来的,表示您现在的创作是在追求一种原生态的境界?

  郑彦英:是的。感谢这位朋友,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眼前飘过很多景物,如果飘过去了,就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就是你所感动的,你只要热爱身边的事物和自然,如果你把它能够进入你的目测和心灵,就能够把它写成很美好的文章。

  提问:我是郑老师的铁杆粉丝,昨天在中原作家论坛会上,他们对我们中原作家有这样一个论调,他们说,在中原写作,就是在中国写作,今天郑彦英老师《中国风情》恰恰是对这个论调的一种参照和印证,郑老师是我们中原作家群上的一颗明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郑老师的画非常好,给我们展示了《中国风情》,甚至中国风俗,甚至到人文风情,它是一个桥梁,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原,最后我建议是郑老师,以后是专门写散文,不要再画画,搞书法了。

  提问:郑老师您好,请问一下,这部作品和您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在写法上,和您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郑彦英:《在河之南》是很理性化的写作,存在的问题是说,你写得很像别人写的文章,就是说很像余秋雨他们写的,余秋雨的文章我很喜欢的,虽然有一些人不喜欢,但是我很喜欢,我这个风格也是黄天奇我们在一块说过,我想把一个主题很明显的突出出来,让大家感到,让大家受到冲击,我是这个想法,后来我写了其他的文章之后,你细枝末节全部写上,不要一定得蒙的推进,不要自己想着让别人感动,不要说一个宏大的主题,反倒很亲切,这是一个自然的写作实践出来的,也不是刻意的。

  提问:郑老师,我是非常喜欢您的散文,您这本书非常精美,一个比较大特点中文对照的,您对这本书走出去有什么期待?另外您说这个散文是从您散文作品里边抽出来的,想问一下您,今后会不会考虑中国风情为主题,专门来写一组这方面的文章,谢谢,

  郑彦英:因为写作任务很多,有的时候领导分下来的任务,比如说我刚写完一个,时间就占的很满,特别是写这种散文,突然看到身边一个什么什么事件,触动了我一下,又联想此类事件,就一口气写下来,用这段时间把它写完,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