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超 博 | 会员之家 | 资料索取 | 关于我们 | 帮助频道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中文版 | English  
文章阅读  周大新《安魂》新闻发布会
 

周大新《安魂》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2年8月30日

  地点:中国作家馆

  主持人:张水舟

  主要内容:周大新《安魂》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大家好,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今天来到长篇小说《安魂》的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图博会的新址比较偏远,大家都很辛苦了。我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张亚丽,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水舟,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胡平,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和记者有将近来自全国各地的40家媒体朋友,其中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还有新华网,凤凰网,当当网等等,非常欢迎你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作家出版社的支持和关心。《安魂》是著名作家周大新最新的长篇小说,也是我们作家出版社2012年下半年推出的重点名家原创作品,同时也是中原作家群的一个重要的收获,这次我们北京国际博览图书会是以河南省籍的作家组成的中原作家群,阵容非常强大,周大新是作家群当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周大新的作品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他的作品一般比较质朴,吻婉,比较大气。周大新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比如《湖光山色》是2007年的时候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同时周大新的作品也是非常受影视界的欢迎,很多改编的影视剧也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比如《销魂女》《走出盆地》都是收视率非常高的,但是我们这一部新的作品《安魂》是非常不同于以前的周大新风格的,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作品,正如本书中间扉页上所写出的,献给他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灾难失去儿女的父母。

  2008年周大新痛失爱子周宁,从此之后他的生活陷入了非常黑暗的时期,三年前他开始创作《安魂》这部作品,最早的起源肯定是周大新也是围绕自我的疗伤,非常痛苦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这三年以来,他在这种痛苦的过程中安慰自己,同时也是一个思索,反思,超越升华的一个过程。因此周大新目前献给我们的这本书,可以说既是一部泣血之作,更是一部反思之作。具有非常难得的现实意义,另外周大新在目前来说,应该是以令人赞扬的勇气结束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以彻底的坦诚来显示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我觉得周大新这本书的意义更多的是希望唤起对生命的这种思考,现在我们国家应该有近百万的失独家庭,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我觉得周大新是一个非常可敬,非常诚挚,非常有责任心的作家,所以我在这里提议,我们用祝福的掌声来献给我们尊敬的作家周大新。

  大家看到今天周大新并没有来到现场,原因大家可以想见其中的理由,他委托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歉意,同时也表示感谢,同时周大新特别地委托了他两位好友,胡平先生和孟繁华先生来作为他的代言人,这两位老师既是作者周大新本人的好友,同时也是著名的评论家,所以我们相信无论我们大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可以给大家一个非常圆满的答复,下面请出席的嘉宾朋友发言。首先请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发言。

  李佩甫:大新是我们作家的楷模,多年以来写作量最大,写得最苦的,最认真的就是周大新先生,我们一直把大新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作为一个作家,是最踏实,最认真的,最刻苦的一个作家,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大新先生的提携之作,他中年丧子,这一部作品是他与儿子灵魂的对话,我觉得大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心里是非常苦的,而且他又是非常坚强的,他能把这部作品写出来,我觉得是一个很伟大,恨不得料的事情,当年他儿子得脑瘤重病的时候,我去看过他,他心里非常苦,以一个中年人,又是中年丧子是人生当中最大的悲哀,但是大新在最黑暗的时期,终于把这一段走过来了,他是用灵魂与儿子进行对话,我觉得这部作品应该说对当代青年,对80后的,尤其是这一代的年轻人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祝贺大新先生的新书出版,同时也希望大新老兄从这个内心的痛苦和黑暗里走出来,这本书我觉得是献给当代青年的一部杰作,谢谢各位。

  张亚丽:谢谢李主席的发言,请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水舟发言。

  张水舟:我的确很赞同李主席对这部书的评价,我的心情是非常沉痛的,所以我也能够想象到大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痛定思痛的感情,的确这本书不像其他的小说很轻松,它的确是沉甸甸的,所以我非常欣赏胡平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我更欣赏里面的两个要点,一个是生存的生命意识,一个是精神的超越升华,使我觉得大新的这部作品,就像安魂曲一样,他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存在着生命意识和精神的超越核生化,所以我们读了这部作品,一定感到心灵很沉重,同时也感到心灵的升华,谢谢大家。

  张亚丽:死亡是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是想引起大家对问题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中国人普遍的心态,愿意逃避这样一个问题,实际当现在一些人考虑的是为之死,焉之生,这才是真正回到人生的原点思考问题,谢谢张总的发言,下面我们请著名评论家胡平先生发言。

  胡平:著名作家中中年丧子的恐怕只有周大新,那么这个题材也只有他来写,但是他也仍然可以不写,因为写这个题材,在精神上所要付出多少,是大家能够理解的,但是他能够写出这个题材,我觉得他周大新是更加受到我们的尊敬和尊崇,一个作家能够直接面对死亡,在中国作家当中当然也是不多了,因为死亡毕竟是沉甸甸的,可是每个人最后都要面临死亡,那么我们也很希望我们作家中有人来写这个题目,生和死是文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命题,本来是很大的命题,但是确实很遗憾,中国作家都专注于对于生的考察,对于死的考察比较少一点,所以我非常重视这部书,我认为这部书是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读这部书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生命也是可以延续的,大新虽然写这部书的时候十分痛苦,但是我感觉到他的儿子周宁在这部书的书写中正在逐渐的复活,复生,他的音容笑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到周宁他是没有死的,他父亲又给予了他新的生命,而且在这部书里,一个伟大父亲的爱被揭示的淋漓尽致,总是说父爱不如母爱那么深沉,但是在这部书里父爱是非常感人的,里面甚至写到非常害怕过长假,五一,十一,春节,因为一到这个长家的时候,大夫就要离开医院,没法跟大夫沟通儿子的病情,非常地感人,所以这是一部伟大父爱的著作,这样的书我们很少看到,它是小说,也可以说是纪实,关于他和儿子相处经历都非常地详实和真切,没有人怀疑它是小说,同时它又是超越生与死的操作,后半部分他和他儿子在天国的对话,又超越了生和了,所以给我们留下很多深刻的思索,总之这个书是非常真切的,没有一个字是叙事的,没有一个字不发自真情,大新能够写出这样非常令人敬佩的书,谢谢大家。

  张亚丽:谢谢胡老师的发言。请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老师发言。

  孟繁华:我参加过无数次的作品推介,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复杂和沉重,我记得《安魂》这部小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小说,我们说它是小说呢,还不如说它是一部,一个父子的诚恳的对话集,一部父子的情感史,但是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又标明为小说,我觉得作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一个非虚构,也就是在周宁去世之前,从发现孩子的病情,一直到2003年孩子去世这一部,是一个非虚构的,那么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写父亲的忏悔,过去中国是这样,讲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但是《安魂》里面写的恰恰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家知道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要面对这个事情,大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想到他儿子的时候,首先在忏悔,他用词最多的,我后悔呀,这个词用的特别多,比如后悔逼着孩子去读研究生,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希望,我希望当孩子说他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作为父亲感到非常骄傲,这里有世荣的心里,也有父亲培养孩子的期待吧,但是孩子的身体事实上已经发现不适,儿子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去读研究生了,他和一个女孩子相爱,大新夫妇很高兴,因为母亲比较忙,父亲到了西安大学里面去看孩子的女朋友,看了这个女朋友之后,大新非常失望,对这个孩子很冷淡,见面也是非常有趣,在一个吃早点的地方见面,然后不同意,后来大新他忏悔,他说我是用小说理念想念儿媳妇的方式,来对待儿子现实中的恋爱,那当然,后来还有更多的忏悔,这个大家具体去读吧,这个忏悔除了写一个父亲丧子了爱子之后,那种非常诚恳的发自内心的东西,这是忏悔。另外是父子之间的是情感交流史,大家知道,在中国父亲跟儿子的交流变得很困难,长幼尊卑,长幼有序,父亲对于孩子的关心他总是一个反抗、教训、对立的关系,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变得非常难得处理的关系,它不像母子,母子的关系是天下最为让人向往,让人怀念,让人感怀是这种关系,父子的关系很难处理,但是孩子生病之后,孩子有一天给他过去的女朋友打电话,说假如咱俩继续恋爱的话,我生了重兵,你会抛弃我吗?他这个前女朋友已经结婚了,他说怎么会呢?同异之间都可以拔刀相助,怎么可能因为生了病会抛弃你呢?你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了,他女朋友说你需要我过去,我现在就过去,说到这儿的时候,他是当着父亲讲的,事实上孩子还在抱怨父亲对这件事的态度,但是类似这样的一种交流,会使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增加一些理解,因为在具体的情况之下,我也很奇怪,大新是著名的作家,是知识分子,他对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表现在很多方面是很粗暴的,特别在恋爱方面,都有恋爱史,很多家长觉得粗暴的在干涉,那个时候的痛苦感同身受,这一段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我觉得后面孩子死去之后,人间有天堂的这个对话,这个对话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哲学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使《安魂》这部作品超越了一个作家丧子的那种痛楚,使他对生命、生活、生死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对这个作品的理解,谢谢大家。

  张亚丽:感谢孟老师的精彩发言,下面请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老师来发言,何弘老师也是周大新的好朋友?

  何弘:今天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心情特别复杂,大新是我非常尊重的兄长和老师,大新在他将近60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对所有的朋友来讲,都感到特别地痛心,但是我看到这样一部作品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一般个人的伤痛,个人的苦难,这么一个简单个人的行为,大新在以前写作的时候,写到了他的家乡,南阳的变迁,那么涉及到更多的都是在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人的命运怎么样,在经历了周宁去世的这样一个事件之后,他真正从个人生命的角度,对文学的方式做了新的阐释,这就是把个人的苦难,个人的伤痛化作了普遍意义人类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所以这样一个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惨痛的人生经历,通过这样一个经历,实际上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生命的这样一个存在和失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每一个人都绕不过去的,所以他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对于人生的基本的问题和难题,对根本的困境使我们引起思考和认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同时像胡平老师讲了,周宁在20多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但是周宁在这样一个书中,以这样一种方式获得了有生,我想每一个生命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终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可能用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有生,所以通过这个作品,周宁获得有生,那么文学进行了永恒的价值,谢谢大家。

  张亚丽: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对《安魂》的解读,下面我们有请现场的媒体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在座的嘉宾提问,特别是向周大新特请的他的两位好朋友,又是著名的评论家提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提?

  提问:请问李佩甫老师,《安魂》是周大新先生亲自丧子之痛之后写出来的,大江健三郎先生也写过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您认为个体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李佩甫:我觉得每个作家可能都有不同的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比如大江的儿子是一个残疾儿是一个先天性的残疾儿,是这样一个痛苦,而大新是丧子之痛,残疾儿毕竟是一个活的生命,他是这样一个痛苦,而大新这个痛苦是丧子之痛,可能每个作家他的体验不一样的,我特别理解大新在儿子生病这个过程当中,他心中的痛苦,有时候到北京开会去看一看他,从来不说一个字,不说一句话,但是大新心里非常苦,他心里在流血,他心里的苦通过《安魂》这部作品完全通过小说吐出来了,这就是大新这部长篇的意义,他同时跟大江心里的感应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谢谢。

  提问:您好,这本书写的是中年丧子,写出来之后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吗?

  胡平:作者在书上边写这个书也是献给天下因疾病和灾难失去儿女的人们。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过不幸,但是如何面对不幸,特别是面对像中年丧子这样的痛苦,我觉得反而是现实性很强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过苦难的经历,但是如何对待苦难,能不能像作家这样勇敢的面对,而且把这个苦难这样的写下来,这也是很大的意义,另外我觉得比如像他的后半部分,写儿子和父亲在天堂和人间之间的对话,其实你说是一个虚构吗?也不是这样。儿子上天堂的时候,儿子小的时候,很小就梦见一个蒙白丝巾的女人在床前领着他往外走,还是往外飞,后来他在想象这一段的时候呢,又出现头蒙着白丝巾的女人带着他飞到了天堂,在那里有很多东西,就是说人到了天堂生死临界的时候,你做了很多善事还是恶事,都要说清楚,咱们现在缺少这种意味,活着什么事情都敢做,注水猪肉啊,什么三聚氰氨和中国人不信教都有关系,周大新写后半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生的人对来世的观念,就是他儿子去世了,但是父亲感到很欣慰的是,他儿子在天堂不会受到不好的待遇的,而且他儿子是很坦然的到了天堂,而且过的很快活,认识了很多已世的名人,这些大家,这个东西也是一种意义,我们不要只看到现世,也要看到来世,也要为我们的灵魂寻找一个安妥的地位。

  张亚丽:我觉得胡老师讲得非常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觉得这本书啊,如果说周大新刚开始在写得时候,可能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那么他现在拿出来,就刚才讲,他非常可敬,他把这样一种丧子之痛展现出来,更多的意义就是说唤起人们对生死这样一个大问题的思考,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我们都在想现世的生活,就不去考虑死亡的问题,实际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如果没有对这个问题真正有过思考,或者是不愿意思考,我觉得这样一个民族真正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也不会真正能够过有价值的人生,所以在当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这样,要么就是毫无底线,为所欲为这样,我觉得都是因为对生和死,尤其死亡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真正地去思考和理解,所以我觉得面对死亡,思考死亡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还有哪位朋友想问的。

  提问:各位老师好,刚才我简单看了这本书,非常感动,我想台上的三位,这本书里哪些情节是让你们最感动的,讲感动最深的部分?

  孟繁华:一部作品你说哪部分章节,或者哪个段落让你去感动,这个问题好像不存在,一部作品不可能把哪个章节单独拿出来看,任何一个章节都是有机组成部分,局部的感动是不全面的,肯定是这个作品的整体,那么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字字流泪,每个字都令我感动,不是哪个章节,哪个段落,这本书都让我感动,一个那么懂事,听话,孝敬,像个三好学生一样的儿子,突然在父亲面前就不见了,这个巨大的悲痛怎么去承受,大新写的是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都非常感动,包括父子两个人共同面对病魔,走了之后,父亲,母亲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和升华了之后,还有提到现实意义的时候,他对生活,生命,生死这个思考的升华,所以通篇是非常让人感动的,谢谢。

  胡平:我记忆比较深的也有一些,比如说这个儿子周宁是作品当中很重要的人物形象了,我始终在读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死的时候只有29岁,我儿子现在也是29岁,所以我看到这个书的时候很感同身受,我儿子没有经历他儿子那么复杂人生的体验,那个东西看的时候觉得这个儿子太不容易了,我始终看书中关于他儿子的描写,从一开始知道得了这个病,到临终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的态度,对父母,对人生是什么态度,这个儿子表现的是非常镇定,儿子没有多少经历,没有多少工作经历,谈过一次恋爱,就是在病中的时候,头一个对象被他父亲不同意了,但是这个儿子始终非常地镇定,默诵心经,最后已经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他儿子每天都要默诵,父亲就看到他脸上一点痛苦都没有了,很平静,后来他父亲也来念,母亲也来念,这里头我们就看到这个宗教力量实在是太大了,不是说我们都应该来信教,应该说我们人生里面都应该有那个精神层面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灵魂,我们现世的一些理论也好,没有那个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不够用,他儿子知道了最后诊断结果以后,他问父亲怎么样,他父亲说还可以,这个时候他儿子就知道了一般希望都完了,他儿子说爸你吃饭吧,这一句话就掉眼泪了,他比父亲还要早的面对了死亡,但是他选择了很镇定,最后他留给父母的话,希望他父亲能够照顾好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生活经历的人,实际上也是一个楷模,也是一个英雄,一个人生的英雄,所以他实际上很值得写,刚才说现实意义,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生和死,这个确实是一个现实意义。我有时候经常开玩笑,我说我有两个哲学,一个哲学是活着吧,一个哲学是爱谁谁,我们现在还活着已经很好了,我们总有一天会面对死亡,如果我们用死亡来减压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发现我们今天做得很多事都是无聊的,而有一些事是很有意义的,大新给我们写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谢谢。

  张亚丽: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专家和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和发言,我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在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本页】